1、这句话的意思是:三个人一起走路,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。


【资料图】

2、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,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,改掉自己的缺点。

3、原文:子曰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

4、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

5、”译文:孔子说:“三个人一起走路,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。

6、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,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,改掉自己的缺点。

7、”扩展资料:所谓老师,乃是先知事理而能传授于他人者 。

8、任何一个人,即使是再好学,再善学,都不可能穷尽一切事理。

9、因而,众人在一起,知识只有交集,而没有究全的同集 善于向别人学习的人,他的知识圆圈就会越来越大。

10、别人的知识有正确和错误两种情况,品德有善恶两个方面,取长补短,扬善弃恶,可以使自己获得教益,取得进步。

11、同时,这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。

12、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,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,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,与人为善,待人宽而责己严。

13、这不仅是修养、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,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。

14、子曰: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: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

15、站在“好学”的标准下,对“君、父、师”为代表的前人遗产,应该的态度,并强调选择的时候是根据当下现实为标准,不是根据个人喜好、师承等因素详解:何谓三人?为何不是五、十人?二人呢?这些问题,大概从来没人能回答与正视过。

16、其实,所谓三人,指的是“君、父、师”,三类最值得尊重的人,“三人行”,与“君、父、师”同行。

17、人,要取法其上,难道和几个大淫贼同行,还“必有我师焉”?那是同性而不是同行。

18、如果按上面及通常解释,三人都是植物人,那你和三植物人同行,如何“必有我师焉”?植物人依然是人,那么其善者人如何从?其不善者又如何改?这不是抬杠,而是原来的解释太愚蠢可笑。

19、“必有我师焉”,“必”,倘若;“有”,具有“;“师”,师法;“焉”,于此。

20、孔子更注重在现实的当下印证,而对“君、父、师”,孔子并不一味肯定,觉得一定要有可师法的地方,而是更强调,如果没有其他标准,是不能确认其善与不善。

21、这个标准,只可能是当下的现实。

22、“君、父、师”,无论有什么理论和看法,都不可能脱离当下的现实成为永恒的准则,这样才存在后面“择”的可能。

23、与“君、父、师”同行,倘若有可以师法的地方,孔子给出如下的建议:“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”,“择”,选取,以当下的现实为标准选取,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喜好、师承、派别去选取;“善”,完善;“从”,通“纵”,广泛;“从之”,使之从,使善者广泛,将完善的在当下现实更广泛的范围中应用、检验;“改之”,使之改;将不善者在当下现实中不断修改完善。

24、“改”,除了修改,还有强调“重新、再”的意思,这种修改不是一次性的,而是不断进行直到完善。

25、前两章说了“好学”对内圣外王的意义,本章更指出,站在“好学”的标准下,对“君、父、师”为代表的前人遗产,应该的态度是“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”,脱离这个前提,所谓师法,不过是尸法而已。

26、而孔子、论语,永远活在鲜活的现实之中。

27、白话直译子曰: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: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

28、孔子说:与“君、父、师”同行,倘若有让我师法的在此:选取他们完善的并在当下现实更广泛的范围应用、检验,选取他们不完善的并在当下现实中不断修改、完善。

29、孔子说的意思就是: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有我师,可以学习他们身上的善,并以他们身上的不善为鉴,改正自己的不善。

30、意思就是:三个人一起行路,必然有一个人做我的老师,选择人善良的方面,向他学习,选择人不善良的人的地方改正它。

31、(原文)孔子说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;择其善者而从之,择不善者而改之”。

32、(译文) 孔子说:“三人走路,必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。

33、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,借鉴他的缺点进行自我改正。

34、”。

本文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关键词: